警惕秘密杀手----隐匿型肥胖(2)
2017年07月12日 【健康号】 宁莉健康教练     阅读 10859

关于肥胖的评定,不仅看体重,还要看体内脂肪所占体重的比例,再进一步看脂肪的分布情况。体内脂肪分布的部位不同,对代谢的影响不同,久之,对健康的影响亦大不相同。根据脂肪分布的不同,将肥胖分为三种类型。 


中心型(苹果型)以深层脂肪和内脏脂肪为主,主要分布在中腹部。 


周围型(洋梨型)以浅层皮下脂肪为主,主要分布在髋臀部及大腿。 


隐匿型(内肥型)以内脏脂肪为主,主要分布于内脏里外及肠道网膜上。  


两大类激素的较量与脂肪有关 


不同部位的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不同,其真相是不同部位的脂肪分泌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对于机体代谢的作用不同,甚至相反。 


目前众多教科书及专业人士仍将肥胖分为两型,即中心型(苹果型)和周围型(洋梨型)。苹果型与洋梨型的分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现苹果型对健康的危害更甚,但这两种类型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随着近些年对激素与肥胖的关系的认知,其中的奥妙才被逐渐揭秘。 


原来在影响人体脂肪代谢方面,激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同部位的脂肪所分泌的激素因功能不同而对肥胖的影响截然相反。 


影响脂肪代谢的激素分为两大类:

 

1.提高食欲、促进脂肪合成储存; 


2.降低食欲、促进脂肪分解燃烧。  


苹果型肥胖是显性的危险体型 


苹果型肥胖者的脂肪分布除了腹部深层皮下之外,最危险的是分布于腹部的内脏,内脏里外的脂肪将促进储脂激素的分泌而降低燃脂激素的分泌,比如一种叫做“抵抗素”的激素,可以阻断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反应,目前认为是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媒介,它主要来自于腹部脂肪。故而,减少腹部脂肪对于防治糖尿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洋梨型肥胖分泌较多的燃脂激素 


而髋臀部的脂肪则能促进燃脂激素的分泌,比如主要由髋臀部脂肪细胞释放的“脂联素”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降低体内炎症,缓解动脉硬化。故而髋臀部的脂肪具有一定的抑制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作用。 


通常苹果型肥胖在男性中多见,洋梨型肥胖在女性中多见,与中心型肥胖关系极为密切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与“脂肪分布与激素分类”理论十分吻合。中年之后人体脂肪容易集中到中下腹部而代谢性疾病增加,也能在上述脂肪与激素理论中找到答案。 


最危险的肥胖是脂肪隐藏在内脏


苹果型与洋梨型的分型方法以及它们对健康影响的理论,被奉为经典,在我国的营养学界延用至今。我们在2006年创建健康专业学校之初,就是延续上述的分型理论进行授课。但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发现,这些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对于肥胖原因的认知,探究远没有结束。 


时隔不久我看到了一份来自英国的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介绍,对人体内脏进行扫描发现,某些人虽然体重正常,但体内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过量,这种人士患代谢性疾病的机率往往超过某些体质指数(BMI)属于超重或肥胖的人士。英国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肥胖。于是,我将此文献内容写进了2007版的《公共营养师》出版教材,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隐匿型”(也可称作内肥型)肥胖的概念,弥补了以往分型上的粗漏。由此,在近10年的健康管理教学中,我们学校探索实践,明确地将肥胖分为三种类型: 


1. 中心型(苹果型)脂肪主要分布在中腹部深层和内脏; 


2. 周围型(洋梨型)脂肪主要分布在髋臀部及大腿; 


3. 隐匿型(内肥型)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里外及肠道网膜上。 


无独有偶,三年后的2010年,蜚声欧美的健身教练及减肥专家吉莉安.迈克尔斯女士撰写的畅销书《减肥使用手册》在中国翻译出版,只是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的年末了。即便如此,当看到吉莉安.迈克尔斯女士引用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的观点,还是十分令人鼓舞!她说:“即便体重没有超标,但如果存在脂肪过度的问题,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出现与调节食欲有关的瘦素下降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所以,真正影响健康的关键不是体重,而是体成分。” 


我国隐匿型肥胖的人群大增 


近30年来,尤其在都市里,由于食物越来越容易获得,活动量大大下降,不知不觉中人体脂肪组织的比例在逐渐增高。根据我们对城市成人的检测数据分析发现,隐匿型肥胖的比例超过美国,在BMI<24人群中占60%以上!因此,在将体成分的检测数据纳入健康评价的综合分析当中,已十分必要。 


目前,体内脂肪含量的检测与监测已经成为我校专业团队健康体检及健康服务效果检验的基础内容,将用于检测体内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的检测仪器列为养生工作室、健康管理中心和康复诊所的标配仪器。  


隐匿型肥胖的诊断指标: 


体质指数(BMI)<24; 


体脂比例成年男性>25%,成年女性>30%;

 

内脏脂肪指数>10。 


严格地说,这个诊断指标只能是参考指标,因为目前国际和国家有关机构还没有针对我国人群的诊断标准。 

 

评定隐匿型肥胖的意义 


区分出隐匿型肥胖的意义在于,血脂异常、血管斑块、胰岛素抵抗等引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往往在体重正常的隐匿型肥胖者中更易出现,其发生概率超过肌肉比例高的超重者或洋梨型肥胖者。由于隐匿型肥胖者体重正常,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发展初期,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便健康筛查发现了血脂异常、糖耐量减退等问题,但由于身材以及体重没有异样,所以在只重视体重指标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往往连医生也不大警觉,通常给出的意见不过是继续观察、定期体检之类的建议,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在步步逼近…… 


隐匿型肥胖究竟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体重正常却出现了血脂异常、血管斑块、胰岛素抵抗等引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危害究竟何在? 


1.虽然体重正常,但隐匿型肥胖者体内脂肪的比例超标,这些脂肪沉积在心脏、肝脏、胰脏、胃肠、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内质与外表,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内脏的正常功能; 


2.包裹着内脏的脂肪能促进储脂激素的分泌,使体内的能量更趋于合成脂肪,继续维持体脂比例增高; 


3.隐匿型肥胖者血液中的总甘油三酯往往也与体内的总脂肪步调一致,均高于正常值,成为血液粘稠、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内脏及血液中的脂肪超标影响到血管、细胞膜,导致血管斑块、胰岛素抵抗等脂类代谢的严重问题,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4.研究认为,脂肪过多的人群,发生脂肪细胞坏死,释放DNA,导致巨噬细胞被激活,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引起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直至罹患糖尿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日本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 


我国糖尿病人群居高不下与近年发现的隐匿型肥胖增加呈一致现象,绝非偶然,应当引起健康管理业界的高度重视。

  

针对脂肪分布部位的不同对肥胖进行分型,尤其是揭露出隐匿型肥胖,最重要的目的是不同类型的肥胖应进行不同组合的健康干预,这是对肥胖进行分型的真正意义所在。如何对不同型的肥胖进行不同的健康干预?我们将在今后逐步讨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宁莉健康教练
国家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研究型专家、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式健康教练倡导者。专业:抗衰老+健康教练,使中国式的健康管理从广谱到精准,真正完成“知、信、行、久”的科学体系。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