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就诊指南】听神经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
2022年07月12日 【健康号】 赵天智     阅读 9513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鞘瘤,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发病率约1/10万人,多发年龄30~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一种生长在内听道内听神经上的良性肿瘤,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为单侧或一侧较严重的听力下降,发生于95%的患者。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鞘瘤,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发病率约1/10万人,多发年龄30~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一种生长在内听道内听神经上的良性肿瘤,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为单侧或一侧较严重的听力下降,发生于95%的患者。

  听神经瘤的主要评估指标

  1、面神经功能评估:可采用多种分级系统或量表对面神经功能加以评估。目前,通常采用House-Backmann(HB)面神经,将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及2年的面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判定面神经状态,决定进一步治疗。

  此外,根据掌握程度,还可以选择性使用区域性HB分级系统、面神经分级系统2.0(FNGS 2.0)、Sunnybrook量表、Terzis量表等,对面神经功能进行更为精细地评估。面神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可作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

  2、听力: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0-HNS)听力分级法,根据纯音平均听阈和言语识别率进行术前、术后听力评估。术后听力保留率以听力水平C级以上(含C级)为统计依据,术后听力良好率以听力B级以上(含B级)为统计依据。

  3、肿瘤切除范围评估:可分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其中,全切除是指术中肿瘤全切,影像学无肿瘤残余;近全切除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完整性,在神经表面残留小片肿瘤,影像学无肿瘤残余。

  次全切除者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核、脑干等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些结构表面残留块状肿瘤;部分切除者,其残留肿瘤较大。残留肿瘤大小用互相垂直的直径表示(如5mm×4mm),同时注明残留肿瘤位置,如内听道内残留、桥小脑角内沿神经残留、脑干表面或小脑表面残留等。

  早期诊断很重要

  根据病人典型的病情演变过程及具体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问题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最好能在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受损的“耳科”阶段或肿瘤局限在内听道时就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以便能够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手术风险,使面神经、听神经功能得以最大可能的保留。

  除瘤体较小(2cm以下)可观察或行立体定向非手术治疗外,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听神经瘤的切除中,如何保护这些重要神经、血管和脑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是此类手术的难点和关键。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听神经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问题,甚至还提倡对听神经保护的理念。

  对于小的听神经瘤,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而功能尽管术后早期轻度障碍,数月内获得满意恢复,已不是难事;目前医生面临的最大窘境是,切除瘤体越多,神经功能损害的可能性,或是严重度,将会增大;而遗留肿瘤越多,复发可能性越大。

  一旦发生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手术侧眼睑闭合困难,眼结膜或/和角膜长期暴露,造成结膜炎、角膜炎,需终生点眼药水,保护角膜和结膜;严重的导致角膜穿孔,重者甚至还要缝合眼睑以保护眼球内结构和组织。除此当后组颅神经,如舌咽、迷走、副神经受到损伤,患者口角歪斜,吃饭漏食。凡此,日常起居和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大减。

  现代显微外科理念,娴熟的分离、显露和切除技术,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是实现肿瘤全切、颅神经完美解剖与功能保护的前提。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