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2018年10月29日 【健康号】 成虹     阅读 9626

胃息肉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近日一位患者因胃多发息肉、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前来就诊。患者就诊前于当地体检胃镜检查发现胃内有多发息肉,当地医生给予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病理检查提示患者的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患者因当地医院14C-呼气试验检查阳性(检测值dpm=170,参考值>100阳性),要求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前来就诊。但患者的呼气检测值距离临界值较近,是否存在检测结果假阳性可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成虹

幽门螺杆菌,真感染还是呼气检测假阳性?

考虑到胃底腺息肉多见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黏膜萎缩的正常胃黏膜,建议患者重新进行了13C-呼气试验检查,检测结果阴性(DOB=1.5),同时给患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的检测,检测结果也显示阴性,结合患者呼气试验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均阴性,排除了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关于呼气检测,请查看相关链接)

什么是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是发生于胃底腺区域(胃底和胃体部)的息肉,多为数毫米的小息肉(直径多<1cm),内镜下表现为多发光滑无蒂的小隆起,其病理学特征为胃底腺组织增生,囊泡状腺管扩张。

胃底腺息肉最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和萎缩的胃黏膜,其发生胃癌的风险极低。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可以出现新发胃底腺息肉或者息肉增大现象,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细菌根除成功后也可能出现胃底腺息肉。

但对于发生于胃窦的多发胃底腺息肉患者,应警惕家族性息肉病可能,患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

胃息肉还有哪些类型?

除了胃底腺息肉,在胃镜检查时,还可能发现其他类型的胃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

增生性息肉:临床也比较常见,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损伤、肠胃反流等有关。增生性息肉血管丰富,内镜下息肉颜色发红,表面富有黏液或白苔,最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萎缩患者。对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增生性息肉,在细菌根除后,息肉多会消失或缩小。对于较大的息肉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几乎所有患者在去除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和内镜下治疗后都能获得治愈。

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组织学上可分为3型(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对于胃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议息肉切除治疗,同时患者应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应注意患者存在息肉恶变及同时合并胃癌风险,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还需要定期进行内镜随访。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成虹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