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回阳九穴”,自然每天阳气十足、百病难侵2
2021年12月27日 【健康号】 郑君芙     阅读 9113

四、涌泉穴


图片

涌泉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涌泉”源于《灵枢·本输篇》“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灵枢·根结篇》“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又名:地冲、地衢、蹶心。该穴为足少阴肾经第一穴,肾经之井穴。五输穴之井穴。民间有“寒从脚下入”、“人老脚先衰”之说,历代文献对涌泉穴之功也描述备至。

涌泉穴最主要功效可概括为:

(一)、强身健体。

《韩氏医通》指出:“多病善养者,每夜令人擦足心(涌泉),至发热,甚有益。”苏东坡著有《养生记》,把擦涌泉穴,视为养生之要术。《寿视养老新书》指出:旦夕之间擦涌泉,使“脚力强健,无痿弱酸痛之疾矣”。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说:“擦足,每晚上床时,用一手握指,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数,少至百数,觉足心热,将足趾微微转动,二足更番摩擦。盖涌泉穴在两足心内,摩热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寿,益人之功甚多。”通过刺激涌泉,从而起到培补元气,振奋人体之正气,调整脏腑之功能,提高抗病之能力,达到强身保健之目的。


(二)、抵御疾病。

《苏东坡文集》中记载: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一武将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发现其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可见按摩涌泉穴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三)、治疗失眠。

按摩涌泉穴具有引虚火下行、镇静,安神、降血压等作用,可以加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因此有助于治疗失眠之顽症。刘亚农“失眠导引法”介绍:“两手心搓极热,对搓两足心(涌泉)极热,存想吸气入涌泉穴,停留不去,久久行之,高枕无忧,屡试屡验。”

(四)、益肾固精。

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而肾藏精,主生殖,精宜藏而不宜泻。如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则出现遗精、早泻、阳痿之症。按摩涌泉穴即可起到“培元固精”之功效,对防治遗精、早泻颇有益处。《保生密要》指出:“临卧时,摩擦足心(涌泉),曲一足而侧卧,精自固矣。”《万寿丹书》云:两足涌泉穴搓热,治“夜梦遗精”有效。《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云:"滚凳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可收固肾强身之功效。可见按摩涌泉穴具有益肾壮阳,封精固泻的作用。涌泉穴养生方法,根据文献记载有摩、擦、按、掐、揉、火烘、艾灸、贴膏、涂药、意守等。而火烘、贴膏、涂药、意守等法不为无经验者所用,在此不做细述。日常保健选擦、按、揉之法足以,运用时可选其一种或数种同用。

(1)擦涌泉穴法:即用手掌小鱼际侧或食、中、无名三指着力在涌泉穴上来回摩擦,以深层透热为好。

(2)按涌泉穴法: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能耐受为度。

(3)揉涌泉法: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100次为宜。另外,艾灸涌泉穴值得一提。可于每晚临睡前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15-20分钟,每晚灸一次即可。可治疗失眠以及多种疾病,尤其对虚寒证效果更好,但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此法。另据记载,用艾条温灸涌泉穴 距皮肤约3厘米左右,用雀啄法,连续熏灸3-5分钟,可止鼻血。因鼻出血多因肺胃热盛,或木火刑金,相火内炽,上迫肺窍,血热妄行所致。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温灸涌泉穴能降肺气,并使相火下行,血随之而下,鼻衄自止。涌泉穴养生保健贵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必有大益。


五、太溪穴



图片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 按摩   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六、中脘穴


图片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中脘穴的临床应用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中脘、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霍乱吐泻,中脘、天枢。 在临床上,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痿证等症,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微通或温通法。
七、环跳穴


图片

功效:利腰腿,祛风湿。主治:古代记述:偏风,半身不遂,髀枢痛不可举,腰胁相引急痛,腰胯痛不得转侧,冷风湿痹,痹不仁,股膝酸痛,胫痛不可屈伸,足麻痹,风疹。近人报道: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痛,臀部软组织疾病、下肢痉挛。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此穴出于《针灸甲乙经》是足少阳、太阳经之交会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点按此穴治疗效果独到,点按时舒展的下肢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痹证”此病乃由风寒侵袭、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即“不通则痛”而引发。受寒、受潮可为其诱发原因。环跳穴与足三阳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刺激环跳穴能疏通气血,治疗足三阳经所过之病变,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八、足三里穴


图片

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九、合谷穴



图片

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疼痛的万能穴!

适宜症状: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