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核医学?核医学可以诊断治疗哪些疾病?
2015年05月06日 【健康号】 曹卫     阅读 14965

一、什么是核医学?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目前在我国将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大部分。而临床核医学(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其内容包括核医学显像,例如SPECT以及PET显像;器官功能测定如肾图及甲状腺吸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以及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在机体内能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组织内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杀死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由于能在体内得到高的靶/非靶比值,对病变组织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全身正常组织受到的辐射损伤小,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由于放射性核素治疗使用开放性放射源,在应用原理,药物制备方法,放射卫生防护等方面都类同于核医学显像诊断,体内器官功能测定,故属于核医学的内容,统称临床核医学。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被引入体内后,定向地到达病变组织和器官,导致靶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般认为,放射性核素到达靶组织,产生的辐射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反应的过程,大致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物质,使其化学键断裂,造成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起到抑制和杀伤病变细胞的作用,DNA是对射线最敏感的物质,DNA的断裂和合成障碍可造成细胞的死亡②射线的作用还可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各种活泼的自由基,如H+、OH-等,其自由基的细胞毒性作用是内照射治疗的机理之一③辐射也引起病灶的神经,体液失调,生物膜和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包括导致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的变化,进而影响细胞形态代谢及功能的改变。 

三、甲状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1、131碘治疗Graves’病(GD)      

       Graves’病是甲状腺技能亢进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临床甲亢患者的80%。目前普遍认为,抗甲状腺药物,手术和131碘是临床治疗GD行之有效的方法。抗甲状腺药物疗效肯定,安全,妊娠妇女也可使用,但疗程长(1—2年上),可出现肝损害白细胞减少和过敏反应,复发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低,但可导致一些并发症和手术瘢痕。131碘治疗甲亢已有近60年历史,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说明该法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是放射性核素治疗学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降低131碘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131碘治疗为主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及相应的辅助手段。 ①病情严重的甲亢患者,应先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一段时间,症状部分缓解或控制后,再行131碘治疗。也可于口服131碘后2—3天继续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直到131碘发生疗效为止。为了减少抗甲状腺药物(ATD)对甲状腺131碘摄取率和有效半衰期的影响,应考虑以下措施:A.对于一般病人,131碘治疗后最好停药一周或更长时间,而重症病人例外。B.为了彻底治愈重度甲亢以及合并心衰、肝损害的病人,力争一次治疗,应当增加131碘的用量,甚至不过分顾及产生甲低的可能。C.因为最近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硫氧嘧啶类药物干扰131碘疗效的影响大于咪唑类药物,所以我们建议使用ATD药物时,首先考虑咪唑类药物。当然此类研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②在131碘治疗前后,都可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过快,肌肉震颤等症状和体征,结合病人的经济情况及有无合并症,尤应使用副作用相对较少的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③在131碘治疗前有明显突眼的患者,为防止突眼加重,应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一旦患者血甲状腺激素降到正常水平,都应给予一定量的甲状腺片或L-T4,也可以考虑使用云克药物。 ④对于年龄小于25岁的GD患者,131碘治疗是相对适应症,我们可以认为不是首选,但是也不是禁忌症。用131碘治疗也不追求一次治愈率,而尽可能减少产生甲低的机会,为此目的,结合使用碳酸锂,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使用碳酸理应谨防肾中毒。 

2、131碘也用于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非毒性甲状腺癌

       此类疾病的131碘治疗前,正确诊断是首要任务。 

四、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1、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广泛性骨转移,顽固性的骨痛,是晚期肿瘤病人最常见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近年来治疗核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用于治疗骨转移癌的药物都有趋骨性,且由于骨肿瘤病灶部位,成骨细胞的修复作用极其活跃,所浓聚放射性药物的辐射作用于肿瘤细胞极其周围组织,抑制骨转移瘤的发展,减轻骨疼痛,目前使用较多的是153Sm(钐)—EDTMP和89Srcl2(锶),同时32P也重新被认识。另外188Re-HEDP, 以及105Rh-EDTMP,177Lu-EDTMP,117mSn-DTPA也受到关注。 

2、肾上腺能肿瘤的131碘-MIBG治疗

       腺上腺能肿瘤啊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胚细胞的一种肿瘤,主要包括嗜铬细肥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痛,神经节瘤等。

       131碘-MIBG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所以能够被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分布丰富的组织器官摄取。

       其适应症:①包括摄取131碘-MIBG且保留时间较长的肿瘤可用此方法治疗,最常见是恶性嗜铬细胞瘤。②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后复发的IV期患者。③其他能摄取131碘-MIBG的肿瘤,如甲状腺髓质癌等。

       其毒副作用:少见,可能有轻微消化道反应,也可出现暂时的骨髓抑制反应,以及未封闭好甲状腺可产生甲减。 

3、肿瘤的放射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肿瘤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用以导向的“弹头”很多,最多应用的仍是放射性核素,以核素为弹头的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称为放射免疫治疗。实体性、非实体性肿瘤使用放射免疫治疗(RIT)具有独到优势,许多新的核素和抗肿瘤导向载体正用于制备肿瘤RIT药物包括高能β射线发射体和α粒子发射体,噬菌体展现,转基因小鼠技术制备人源单抗(McAb)及抗体功能片段,反义寡核苷酸和基因片段作为新型的抗肿瘤导向载体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青睐。目前,有关放射免疫治疗的研究较多,但临床初步应用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仍在抗体的改造,核素的选择以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4、放射性粒子(以125碘粒子代表)组织间放射治疗      

       恶性肿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诊治技术不断进步,但是目前临床上确诊癌症是常常属中晚期,其手术治愈率不超过50%。为提高癌症的治病率,人们用放射性粒子行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又称癌症组织间短距离放射性治疗。

       所谓癌症组织间短距离放射治疗是指放射源(通常是125碘,也用Pd—103)永久植入肿瘤之内或附近受癌浸润的组织中及癌细胞转移途径的各组淋巴结区域,进行合理布源,达到“定向爆破”,以最大程度杀死癌细胞,最小限度损伤正常组织及其功能。 

       近距离治疗与远距离外照射相比,具有靶准,直接,剂量大而充足,从而利于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 

五、类风湿关节炎的云克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在我国约为0.3~0.5%,男女比例为1:1.58~8.0。自婴儿(9个月)到老人(70岁以上)都能累及,其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己被确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最后发展到关节变形,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骨性强直而致残。

       目前内科治疗药物被分为一,二,三线药物,一线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水扬酸,消炎痛。二线药物为慢作用,但不能治愈本病,如甲氨蝶呤(MTX),金制剂,中药雷公藤,长期使用均会出现严重不良作用。三线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 

       云克(99Tc-MDP,99锝亚锡亚甲基二磷酸盐)仍属放射性核素药物,物理半衰期长,药理特性既包括消炎,镇痛,还兼有免疫抑制,且具有极佳的趋骨性,是一种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因为副作用较小,疗效相对较好,己逐步被RS病人所认可。 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32P治疗。 

       32P为反应堆生产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发射β射线,其最大能量为1.75MeV,平均能量0.69MeV。32p的物理半衰期为14.3天,组织内最大射程8mm,平均射程4mm。进入体内的32P主要沉积在生长迅速的组织内(如造血组织,淋巴结,脾脏等,特别是骨髓和骨),并参与DNA的合成。进入组织的32P量取决于病员骨髓的结合力尿排量以及细胞代谢对核苷酸的需求量。32P在正常人体的半衰期为10天,在骨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其有效半衰期为12天,肌肉内为3-4天。血液病时32P排出的速度大为减缓。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疾病均为血细胞增生性疾病。因而,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磷的需求量增高。若给病人以32P,则被迅速生长组织大量摄取。由于32P衰变是发射β粒子,其电离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使过度增生组织中细胞的DNA和RNA发生破坏。另外,32P衰变后形成32S也可导致核酸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了血细胞的异常增生,达到治疗目的。 

七、皮肤病的放射性敷贴治疗

       血管瘤、瘢痕疙瘩可以用放射性敷贴治疗。β射线有较强的电离能力,较弱的穿透力,在组织内的射程仅几毫米。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外照射源紧贴于病变部位,通过β射线对病变部位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可达治疗目的。β射线敷贴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曹卫
主任医师/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核医学,核医学科,内...
甲状腺癌、甲亢、肿瘤骨转移治疗、瘢痕疙瘩、血管瘤、皮肤疾病核素治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旁腺...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