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443条结果

  •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党和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战略后,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一股强劲中医热,中医养生馆、中医私人诊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各地也加强了对当地中医资源的整合利用,特别是加快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整理与总结传承。2016年伊始大量扶持中医的政策法案相继落实,尤其是《中医药草案》经全国人大审理通过,更是给当代中医药的发展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全国各地的中医医院、中医院校纷纷借此机会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顺应国家“卓越医生计划”率先在全国同类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本硕连读8年制及本硕博连读9年制专业,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党和国家最新提出的“中西结合,体现中医特色”的要求,南京中医药大学于今年9月份起开设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走出了中医院校培养西医学生的开创性一步。通过整合学校的中西医教学资源,优化学校的教学结构,实现中西医并重的局面,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当代中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江苏省中医院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通过依托学校资源及几代国医名师如叶橘泉、承淡安、张泽生、曹鸣高、周仲英、徐景藩等的辛勤耕耘,较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医学,大量名老中医的思想经验得到系统归纳,几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的培养也使得传统中医后继有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老一辈中医大家积极倡导中医与科研相结合,在结合古代医籍的记述及各自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科研,创造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现代中药,如肺宁合剂、胃苏颗粒等。在弘扬传统医学的同时江苏省中医院还大力重视并发展现代西医技术,通过将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中医为体,中西合璧”的发展局面,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与疗效。由此可见,中西结合这一大方向必将会成为今后中国医疗界的主流趋势。 中医药的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时期的奠定格局,《伤寒杂病论》的开创突破,再到“金元四大家”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明清之际温病学说的发展壮大,传统医学在经过了历代中医人不懈地实践总结与发展完善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阴阳相交,气血相合,五脏六腑,经络腧穴,千年智慧融于书香笔墨间代代相传,短短三指间流露出中医学经久不衰的洞天奥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忆或许被人们遗忘,只有那亘古不变的精髓,见证着中医学一次次的辉煌。随着晚清西方列强的炮火燃起,腐朽的封建制度风雨飘摇,社会持续动荡之际,传统中医学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次次的挑战与危机,人们发现,西医学悄然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特别是青霉素的发现与生产使社会人口的死亡率大大减少,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西医学的发展,当疾病产生时很多人纷纷寄希望西医西药能解决问题,而对中医中药却持冷漠与遗忘状态。由于近代中医学整体弥漫着一股腐朽之气,加之对外来先进知识的排斥,纵然有后期孟河四大家的力挽狂澜,也难以阻止中医被一步步排挤的命运。自北洋军阀时期的废止中医案,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废除中医,这些举措对于原本就面临衰落的中医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人们心中的救命稻草,到西医传入后的怀疑与抵制,再到即使是当今也处处充斥着的诋毁与排斥,似乎中医学就应该像西医那样科学而有论据,经历千年的中医思想被认为是“伪科学”逐渐丧失了其原有地位,显然,中国的医学已经被西医所占领,哪怕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只能在西方模式管理下的医院慢慢西化,最终放弃了自己心中原有的中医梦,即便有少数能坚持,但在种种限制与不利因素作用下只能默默无闻。很多时候我们会质疑,难道中医真如古籍上所记载的那样,能起死回生力挽狂澜么?我相信很多人持否定态度,我们在医院应到的更多的都是这个病中医看不了的,不能吃中药,中药会吃出问题来的等等的说法,细细想来,也有道理,因为我们现在能有多少真正的中医能达到过去管中窥豹、药到病除的水平,即使有,一个器官严重衰竭,濒临死亡的患者,还会选择找个中医服用中药治疗么?在局限的条件下中医的发展让人担忧。 短短百年间西医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一次次发现,一个个突破,使西医从大体解剖步入基因时代,对疾病更加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人类掌握了更多攻克疾病的方法,“天花”等过去被认为是无药可医的疾病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彻底灭绝,似乎这是一场人类对疾病战争的胜利,一场以西医西药为主导的胜利,但是在狂欢过后,清醒的人们终于发现,伴随着西药的过度及泛滥使用,许许多多的问题纷纷涌出,西药的毒副作用已经司空见惯,更可怕的是由此带来的更加严重的疾病,如对现存所有抗生素免疫的细菌,由于药物应用而变异加速的病毒等等,“非典”与“埃博拉”的恐怖似乎远未结束,新型细菌病毒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恐慌,人们不禁质疑,我们的药物还有效么?新药的研制能赶上病毒变异的速度么?一场场疫情与一次次死亡人数的上升,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引以为豪的西医科学并没有把人类完全带离深渊,还是带进了另一场噩梦。不幸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由此所带来的疾病悄然成为了当今人类的头号杀手,如癌症,不少人仍然谈癌色变,虽然随着新的医学技术及药物的发展,癌症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全球每年的患癌人数及因癌症死亡人数都快速上升,甚至达到了一种不可控制的范围,危险到连美国总统都宣布将斥巨资用于攻克癌症,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较大的进展,但是癌症的恶性程度却逐渐加重,也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虽然我们看到如今的癌症治疗已经到基因靶向治疗的高度,但是仍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两个人生了同一种癌症,一个人用了这个药有效,而另一个人却完全没效果,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有效的人的效果也逐渐降低,甚至是没有效果,当然,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是病人苦不堪言。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困惑,西医真的就是那么“科学”和那么“有效”么? 诚然,中医有很多的不足,就以中医血症中的“咯血”为例,学医的人都知道诸如支气管扩张,肺心病,肺结核,肺癌等都都有可能是病因,但是如果单纯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就很难明确到底是何种原因引起,通常我们会说,这个人燥邪伤肺,我们来滋阴润肺;这个人肝火犯肺,我们来清肝泻火。确实,有时候单纯应用中药我们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如果是肺癌呢,我们短期内控制了它的症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甚至癌症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发展加重,我们的好心却相反地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这时候我们能怪中医辨证论治的失误么,当然不能,因为我们的辩证准确无误且当时确实有效果,只是我们没有弄清疾病的本源而已,并且由此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肺癌啊,还找什么中医啊,那我们直接就光西医那一套吧,好了,病人在接受了一个疗程的放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身体情况逐渐下降,但是后面还有几个疗程没有做呢,而且每次间隔时间都不会太长,那在病人身体状态欠佳的条件下能继续么,很多西医会回答不能停止,停止了基本等于前功尽弃,要继续治疗,至于身体不适,那就等着治疗间隔期慢慢恢复,的确,无论是指南还是临床是应该这么做,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这个病人在又一次接受治疗后居然很快就死亡了,很多时候人们只会说是疾病太厉害,疾病发现的太晚了,无力回天了,死亡是正常的,但事实真的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吗?或许人们更多地只是想从各种解释中得到些许的慰藉而已。 从上面我们能发现单纯的中医或者单纯的西医其实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那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将中西医联合起来而不是相互孤立呢。关于“中西结合”,其实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而中西医两种医学都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特有的诊疗手段,很难做到相互交融,笔者更倾向于“中西联合”或者“中西汇通”的说法,关于中西汇通,有些人可能很熟悉,其取自丁甘仁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发皇古意,融汇知新”之意,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陆渊雷、章次公等都是中西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有人也把“孟河医派”称作是中西汇通的开创者。不管怎么说,“汇通”与“联合”异曲同工,都是强调中西医的相互独立性,同时又有两者相互借鉴,共同应对疾病之意。就拿之前的肺癌为例,病人来看病,主诉是咯血两周伴消瘦一月余,这时候我们就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有没有咳嗽,有没有痰,是痰中带血还是单纯性咯血而无痰,有没有潮热盗汗情况,饮食如何,有无吸烟史等等,看上去似乎这些问题和病人前来看病的原因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但是在提问中包含着对病人疾病的初步的鉴别诊断,是往肺结核考虑,还是肺癌考虑,还是单纯性的支气管扩张,然后再根据初步的考虑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再结合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做出相应的治疗,如病人确诊为肺癌早期,那么我们就根据其肺癌的具体分型就行相应的治疗,如病人要先进行放疗,然后手术,然后再化疗,我们就能在病人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药的配合来提高治疗效果,这时我们就能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放疗后中医多认为是肺精受损,肺阴不足,这时候我们使用养阴润肺的药物多一点,手术后中医多认为会出现气血不足,但是还要结合肺阴损伤情况,这时候就是补益气血加养阴润肺,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主”,有调节全身气机作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都要兼顾脾胃,加入固护脾胃之药如太子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等,在中西医联合治疗下患者情况逐渐稳定,癌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恢复到正常人生活,实现了带瘤延年,这是家属及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要说我们有没有把癌症细胞全都杀死,谁都说不清,但是有第一点可以肯定,与疾病在一定平衡下和谐共处,那便是最好的,这也是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最终目的。 笔者在经过了本科5年的系统的中西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业余时间跟随我校多名名老中医临证抄方,深刻认识到中西联合治疗疾病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现代的中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只会搭脉开药的中医,他们也通晓西医学知识,也能读懂各种西医的检验报告单,甚至有时候虽然他们不做手术,但是能清楚地知道手术的过程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相应处理,在对疾病全方面的掌握中为患者开出处方,同时调整患者的西药使用,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50年代毛主席提出的“中医是巨大的宝库”打开了中医药发展的新局面,之后的“西学中”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成为了现代中西医汇通的主要人物,他们在当代中医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医的发展轨迹。中西联合,必然成为我国医学的主流,为守护人们群众身体健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6-14 08:04:58
  • 为方便帕金森氏病患者记忆与平时的操作,将穴位整理分为三组,分别用于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 选取穴位:上肢部——合谷、外关、曲池、后溪;头部——运动区 (1)穴位位置 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横纹,放在另一只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曲池: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的凹陷处。 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层**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2/5为面部运动区。 (2)操作方法 上肢部左右相同各4个穴位每穴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以稍有酸胀感为度,活动不利侧为主。头部运动区分别在下肢、躯体运动区,上肢运动区和面部运动区内选择酸胀感最明显的点进行按揉,双侧同时进行,以运动不利侧的对侧为主,每处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以稍有酸胀感为度,同时配合相对应的肢体运动,如按揉头部左侧下肢、躯体运动区处最敏感点时,应该配合右侧下肢的运动。 (3)分析 此组穴位主要集中在上肢部,意在改善上肢部的运动。 合谷、曲池属手阳明经,手阳明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阳明经“多气多血”、“面口合谷收”,按揉合谷穴有助于改善面部肌肉的运动;曲池为阳明经合穴,按揉曲池有助于改善上肢部的运动; 外关为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经“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三焦通行人体气血运行,三焦不通则气血和人体运动不利,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阳维目锐外关逢”,阳维脉联络各阳经,合于督脉,按揉外关穴有助于改善人体全身的运动; 后溪属手太阳经,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为八脉交会穴,“后溪督脉内眦颈”,后溪穴通于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循脊入络脑”,按揉后溪穴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调节脏腑活动; 头部运动区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 第二阶段(开始治疗的第2个月,配合第一阶段穴位) 选取穴位: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头部——百会、舞蹈震颤控制区 (1)穴位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厘米的直线。 (2)操作方法 下肢部左右相同各3个穴位每穴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以有酸胀感为度,以活动不利侧为主。头部的百会和舞蹈震颤控制区(以酸胀感最明显的点进行按揉)每处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舞蹈震颤控制区双侧同时进行,以运动不利侧的对侧为主,以有酸胀感为度,按揉时配合按揉部位对侧肢体运动。 (3)分析 体穴中3个穴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意在改善下肢部的运动。 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循脊入络脑”,头为诸阳之会,百会又位于头之最高点,故其阳气最盛,按揉百会可起到升阳、醒脑、宁神、定颤的作用;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从头走足,沟通人体上下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按揉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助气血生化;自古就有艾灸足三里穴延年益寿之说,按揉足三里可强身健体。 三阴交为足太阴经穴,同时又是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按揉三阴交调补肝脾肾三经;“脾为后天之本”,按揉三阴交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按揉三阴交可充实肌肉,强健四肢。 阳陵泉足少阳经穴,足少阳经循行于人体侧部,肝与胆相表里,按揉阳陵泉可熄风止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之下合穴,按揉阳陵泉可助肝胆疏泄之用;阳陵泉又为八会穴之筋会,按揉阳陵泉可柔筋止颤。 舞蹈震颤控制区为治疗震颤麻痹的专区。 第三阶段(治疗的第3个月及之后,配合第一、二阶段穴位) 选取穴位:足部——太冲、太溪;头部——感觉区、平衡区 (1)穴位位置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 太溪: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感觉区:相当于大脑皮层**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自运动区平行向后移1.5厘米的直线。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部感觉区。 平衡区: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2)操作方法 足部左右相同各2个穴位每穴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以有酸胀感为度,以活动不利侧为主。头部的平衡区、感觉区(以酸胀感最明显的点进行按揉)每处按揉5分钟,按揉次数不限,双侧同时进行,以运动不利侧的对侧为主,以有酸胀感为度,按揉时配合按揉部位对侧肢体运动。 (3)分析 中医中有“病在头者取之足”之说,选取足部的穴位可以改善大脑功能。 太冲为足厥阴经穴。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在头部与督脉相联系,按揉太冲可调节头部大脑的功能;太冲为肝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按揉太冲可调节脏腑功能;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肝主筋脉”,按揉太冲穴可平肝息风柔筋。 太溪为足少阴经穴。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按揉太溪穴通调督脉、运行气血;太溪为肾经原穴,按揉太溪可调节脏腑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太溪可补肾益髓、滋阴止颤。 头部的平衡区、感觉区有助于患者平衡与感觉的恢复。适度对肢体的拍击可使全身的气血通畅,利于肢体活动的改善。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20 22:23:02
  • 一、定义 祖国医学中无帕金森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属于中医学的“颤病”和“拘病”或“颤拘病”范畴,以静止性震颤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颤病”;以肌肉紧张拘痉,行动迟缓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拘病”;二者皆明显者可拟诊为中医“颤拘病”。 二、沿革 1、《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2、《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 3、《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4、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 5、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三、病因病机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精灵之处,主宰机体一切生理功能。而与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心藏神,在生理上形成上下相召,一气为用。所谓用者,魂主升、主知觉,魄主降、主运动,为神机传出传入之使,意为思维之灵,情志变化为源,为脑髓之用,志是专一统调生理活动,为脑之功,神是脑的一切功能之灵。此即古人所谓五神是也。 因此,本病的发生,其因有五: 1、一是肾精不足,肾精亏耗。精亏而髓少,不能上荣誉脑。脑髓失养,血脉不利,神失所养,不能主持于下而成颤振之患。也有由于肾水不足,木少滋荣,或过伤于肝,导致肝气不畅,阳气内郁,郁久化热,热极生风,风淫末疾,颤振而生者,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义。 2、二是七情所伤。“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失养;气亏则神动摇,上不能制约下,下不能应上,而经络失养,筋肉失主,则颤振乃成。 3、三是饥劳伤气。气之源头在乎脾,脾伤则中气不运,谷气下行,精血不生,致使气虚血少,不能荣养四末,筋脉失养则生疾,此即经所谓脾主四末也。 4、四是心血不足或心气虚衰。血少则阴亏,阴亏则阳亢,阳亢则波及于肝。肝阳炽而化火,上冲于头,散于四末,则震掉而成。此谓一水不能胜二火,君火动一寸,相火动一尺是也。心气虚者,心火不宣,则阴气独盛,而心阳受扰亦可为颤。 5、五是痰饮为患。多由肺、脾、肾不足。肺不能治节水津、通调水道,津蓄而为痰为饮,脾虚不能运湿,湿停液聚而为痰饮,肾不能制水,泛为痰饮。痰盛则经络受阻,经气不通,致使魂升魄降阻滞,上不能治下,筋脉失主而颤动乃生。 四、辨证要点 1、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2、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小结: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初期多以肝肾精血亏虚或阴虚风动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延长,本虚之象逐渐加重,渐则血损及气,久则阴损及阳,中晚期病情严重,多为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为主,又久病入络,故久病多蒹夹血瘀。 五、治疗原则 1、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 2、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 3、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六、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2、痰热风动证 主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3、气血亏虚证 主证: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4、髓海不足证 主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5、阳气虚衰证 主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七、帕金森氏病的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穴位为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可随证加减穴位,留针时间约30~50分钟,疗程以10~15天为佳。 2、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本病的疗程较长,应避免穴位疲劳,必要时可以考虑2组处方交替使用。 3、因本病较为顽固,临床上常使用电针,常用频率为100~180次/分不等,以连续波为主,有时可选择疏密波。 --------------------------------------------------------------------------------------------- 钱士明教授临床心得: 钱士明教授结合西医对帕金森氏病的研究以及临证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经验,认为帕金森氏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黄帝内经》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此时人体的肝肾开始亏虚,加上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加重的肝肾精气的耗损,肝肾不足则易生风,虚风内动故而可见身体的不自主震颤,此时因以补益肝肾为主,钱教授多喜用生熟地、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紫河车、阿胶等滋补肝肾之品,尤其喜用阿胶、鳖甲、紫河车等血肉有情制品,钱教授结合帕金森氏病脑内多巴胺缺乏这一关键点,认为中药中的血肉有情制品不仅能滋养肝肾、补肾益髓,还能改善营养大脑,充养脑髓。高年患者又多见大便不畅、口干舌燥等阴虚之候,钱教授每每加入肉苁蓉、锁阳等温阳通便之品,寓“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之意,又喜用玉竹、麦冬、石斛等滋养肺阴,取金水相生法。 又有患者脾胃虚损,痰湿为患,仍嗜食肥甘油腻,故而可见肝肾阴虚又兼痰湿内扰,痰湿瘀久化热之象,钱教授仿二陈汤之意,于补益肝肾之品中加入法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枳壳等健脾化湿理气之品,稍加柴胡、黄连、茵陈等清热疏肝利胆药,调畅中焦气机一般不直接或者少量选用使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恐补气之品助长痰湿,不利于清化,待痰湿化解,方才加入。 又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钱教授认为,此时患者虽兼见多种疾病,然仍不离肝肾亏损、气滞血瘀之候,治疗时常加入赤白芍、丹参、川芎、郁金、桃仁、红花、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之品,而慎用蜈蚣、全蝎等通络之物,以免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应用时也加入中药中的抗过敏药物如五味子、乌梅等,钱教授一向提倡药物安全性,在现代滥用虫类药、有毒药的情况下还是值得医者谨慎。 帕金森氏病后期,多见阴阳两虚,患者常服用多种治疗帕金森氏病药物,但仍不能很好控制症状,并且西药的副作用较多,钱教授此时在控制帕金森氏病症状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治疗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喜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西药的量,以期尽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钱教授认为帕金森氏病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药物加以控制,现在的常用药如美多巴、森福罗、司来吉兰等虽能暂时控制症状,但是随之使用药物时间的延长药效逐渐降低,不得不靠加量或者增加药物来控制,而此时西药的副作用又逐渐加重,患者每每出现身体不自主抖动稍有改善然而却面临严重的幻觉、便秘、胸闷等不适症状,有些甚至会出现肺纤维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钱教授经过几十年对帕金森氏病的研究与治疗,尤其是结合近几年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观察研究,认为中药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同时能缓解西药的副作用,为减少西药的使用量提供了可能。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20 22:22:10
  • 九、治疗 1、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2)用药原则: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以较小剂量达到较满意疗效。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考虑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药物治疗 2.1 保护性治疗: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帕金森病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曾报道司来吉兰与维生素E合并治疗可推迟使用左旋多巴,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但事实上司来吉兰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未定论。有几项临床试验提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辅酶Q10也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 2.2 症状性治疗 (1)早期帕金森病治疗 用药时机: 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对患者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选药原则: 老年前期(<65岁)患者不伴智能减退,可有如下选择: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②司来吉兰,或加用维生素E;③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④金刚烷胺和(或)抗胆碱能药:震颤明显而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效果不佳时,选用抗胆碱能药;⑤复方左旋多巴:一般在①、②、④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但对于某些患者,如果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或因特殊工作之需,需要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复方左旋多巴也可作为首选。老年期(≥65岁)患者或伴智能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尽可能不使用苯海索,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除非有严重震颤,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 治疗药物: ①抗胆碱能药:主要有苯海索,用法1~2mg,3次/日。此外有丙环定、甲磺酸苯扎托品、东莨菪碱、环戊丙醇和比哌立登。主要适用于震颤明显且年轻患者,老年患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影响智能,严重者有幻觉、妄想。 ②金刚烷胺(arnantadine):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异动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用法50~lOOmg,2~3次/日,末次应在下午4时前服用。不良反应有不宁、神志模糊、下肢网状青斑、踝部水肿等,均较少见。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③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至今仍是治疗本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均有较好疗效。初始用量62. 5~125 mg,2~3次/日,根据病情而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餐前1小时或餐后1个半小时服药。复方左旋多巴有标准片、控释片、水溶片等不同剂型。①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有多巴丝肼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②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有多巴丝肼液体动力平衡系统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特点是血药浓度比较稳定,且作用时间较长,有利于控制症状波动,减少每日的服药次数,但生物利用度较低,起效缓慢,故将标准片转换为控释片时,每日首剂需提前服用,剂量应做相应增加;③弥散型多巴丝肼,特点是易在水中溶解、便于口服、吸收和起效快,且作用时间与标准片相仿。适用于晨僵、餐后“关闭”状态、吞咽困难患者。不良反应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前者为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偶见);后者有症状波动、异动症和精神症状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 ④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目前大多推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尤其对于早期的年轻患者。因为这类长半衰期制剂能避免对纹状体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产生“脉冲”样刺激,从而减少或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两种类型,其一是麦角类,药物包括溴隐亭、培高利特、á-氢麦角隐亭、卡麦角林和麦角乙脲;其二是非麦角类,药物有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吡贝地尔、罗替戈汀和阿扑**。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会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现已不主张使用,其中培高利特已停用;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没有该不良反应,可以安全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至获得满意疗效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不良反应与复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处是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发生率低,而体位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目前国内上市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①吡贝地尔缓释片:初始剂量50mg/d,每周增加50mg,有效剂量l50mg/d,分3次口服,最大不超过250mg/d;②普拉克索:开始0.125mg,3次/日,每周增加0.125mg,3次/日,一般有效剂量0.5~0.75mg,3次/日,最大不超过5mg/d。 ⑤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司来吉兰(selegiline)为选择性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增加多巴胺浓度。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波动,单用有轻度的症状改善作用。目前国内有司来吉兰,用法为2.5~5mg,每日2次,应早、中午服用,勿在傍晚应用,以免引起失眠。胃溃疡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冉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 ⑥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entacaponc)和托卡朋(tolcapone)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托卡朋还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使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加。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其疗效,改善症状波动。有效剂量每次100~200mg,服用次数与复方左旋多巴次数相同,单独使用无效。stalevo是由恩他卡朋、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组合成的一种制剂,服用便利,疾病早期首选治疗可能预防或延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多汗、口干、转氨酶升高、腹痛、尿色变浅等。托卡朋偶致肝坏死,用药期间须监测肝功能。 (2)中期帕金森病治疗 患者在早期阶段如果首选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或抗胆碱能药治疗,发展至中期阶段时症状改善往往已不明显,此时应添加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若在早期阶段首选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往往也不显著,此时应适当增加剂量或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金刚烷胺、COMT抑制剂。 (3)晚期帕金森病治疗 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疾病本身进展因素参与。晚期患者的治疗,一方面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另一方面需处理一些伴发的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并发症的治疗: 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是晚期患者在治疗中最棘手的情况,治疗包括药物剂量、用法等治疗方案调整和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术)。 (5)症状波动的治疗 ①症状波动有两种形式:一是疗效减退或剂末恶化: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也可加用其他辅助药物;二是“开一关”现象: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发生机制不详,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可试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②异动症的治疗:异动症义称为运动障碍,常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可累及头面部、四肢及躯干。主要有三种形式:剂峰异动症:常出现在血药浓度高峰期(用药1~2小时),与用药过量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有关,减少复方左旋多巴单次剂量可减轻多动现象,晚期患者需同时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双相异动症:在剂初和剂末均可出现,机制未详,治疗较困难。可尝试增加复方左旋多巴每次用药剂量及服药次数,或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足或小腿痛性肌痉挛,多发生于清晨服药之前,可在睡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剂或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在起床前服用弥散型多巴丝肼或标准片;发生于剂末或剂峰的肌张力障碍可对复方左旋多巴用量作相应的增减。 ③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对它们的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6)精神障碍的治疗 精神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生动的梦境、抑郁、焦虑、错觉、幻觉、欣快、轻度躁狂、精神错乱和意识模糊等。治疗原则是:首先考虑依次逐渐减少或停用如下抗帕金森病药物: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司来吉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采取以上措施患者症状仍存在,则将复方左旋多巴逐步减量。对经药物调整无效的严重幻觉、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可加用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等。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石衫碱甲、多奈哌齐、利斯的明,但是临床应注意其副作用,并合理使用。 (7)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泌尿障碍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对于便秘,增加饮水量和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对大部分患者行之有效,停用抗胆碱能药,必要时应用助便药。有泌尿障碍的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也可试用奥昔布宁、莨菪碱等外周抗胆碱能药。体位性低血压崽者应增加盐和水的摄人量,睡眠时抬高头位,可穿弹力裤,不要快速从卧位起来,á-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治疗有效。 (8)睡眠障碍的治疗 主要有失眠、不安腿综合征(RLS)。失眠若与夜间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睡前需加用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若伴有RLS者,睡前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 (9)手术及肝细胞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显效,而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强调的是手术仅是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非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是手术的禁忌证。对处于早期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显效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平衡障碍无明显疗效。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因其微创、安全和可控性高而作为主要选择。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有临床试验显示将异体胚胎中脑黑质细胞移植到患者的纹状体,可纠正多巴胺递质缺乏,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但此项技术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及伦理问题,正在兴起的干细胞移植结合基因治疗有望克服这一障碍,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新疗法。 十、预后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无法治愈。多数患者在疾病的前几年可继续工作,但数年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至疾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终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肺炎等各种并发症。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20 22:19:54
  • 一、定义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于1817年南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系统描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者发现意大利、希腊和德国的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第4号染色体长臂4q21-23的á-突触核蛋白(á-synuclcin)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表达产物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到目前已有6个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被克隆,除á-synuclein(PARK l)基因外,还有Parkin(PARK 2,6q25.2,27)、泛素碳末端脱氢酶-Ll(UCH-L1) (PARK 5,4p14)、PINK1(PARK 6)、DJ-1(PARK 7,lp36)、LRRK2(PARK 8, 12pll.2q13.1) 基因。á-synuclein和LRRK2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arkin、PINK1.DJ-1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UCH-LI基因突变日前只见于一个德国家庭2名同胞兄妹,其遗传模式尚不明确。绝大多数上述基因突变未在散发性病例中发现,只有LRRK2基因突变见于少数(1.5%~6.1%)散发性帕金森病。基因易感性如细胞色素P45O2D6基因等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目前认为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 2、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一种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可诱发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其临床、病理、生化及对多巴胺替代治疗的反应等特点均与人类原发性帕金森病甚为相似。MPTP在脑内经B型单胺氧化酶(MAO B)作用转变为强毒性的1-甲基-4-苯基-毗啶离子(MPP1),后者被多巴胺转运体(DAT)选择性地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使ATP生成减少,并促进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MPTP在化学结构上与某些杀虫剂和除草剂相似,有学者认为环境中与该神经毒结构类似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并且通过类似的机制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机体内的物质包括多巴胺代谢也会产生某些氧自由基,机体内的抗氧化功能(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可以有效地清除这些氧白由基等有害物质。可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中存在的复合物I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降低,氧化应激增强,提示抗氧化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3、神经系统老化 : 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开始呈退行性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减少。尽管如此,其程度并不足以导致发病,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所以衰老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除基冈突变导致少数患者发病外,基冈易感性可使患病几率增加,但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环境因素及衰老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蛋白酶体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钙稳态失衡、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等机制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以致发病。 三、流行病学 我国65岁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四、病理 1、组织病理: 主要表现两大病理特征,其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色素的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最严重,出现临床症状时丢失至少达50%以上。其他部位含色素的神经元,如蓝斑、脑干的中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也有较明显的丢失;其二是在残留的神经细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body),由细胞质蛋白质所组成的玻璃样团块,其中央有致密的核心,周围有细丝状晕圈 ( filamentous halo)。á-synuclein是路易小体的重要成分。 2、生化病理: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参与基底节的运动调节。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变性丢失,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浓度显著降低,出现临床症状时纹状体多巴胺浓度一般降低80%以上。多巴胺递质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症状严重度相一致。纹状体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ACh)两大递质系统的功能相互拮抗,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基底节运动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这种递质失衡与皮质一基底节一丘脑一皮质环路活紊乱和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中脑一边缘系统和中脑一皮质系统的多巴胺浓度的显著降低可能是智能减退、情感障碍等高级神经活动异常的生化基础。多巴胺替代治疗药物和抗胆碱药物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原理正是基于纠正这种递质失衡。 五、临床表现 本病多于60岁以后发病,偶有30岁以下发病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症状常始及一侧上肢,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 1、静止性震颤:带为首发症状,多始及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令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或松拳,可使另一侧肢体震颤更明显,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 指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其特点为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大小始终一致,而且阻力大小基本不受被动运动的速度和力量的影响,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一卜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3、运动迟缓: 指随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缓慢,晚朝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体检可见面容呆板,双眼凝视,瞬日减少,呈现“面具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语速变慢,语音低调;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做快速重复性动作如拇、示指对指时可表现运动速度和幅度进行性降低。 4、姿势步态障碍: 指平衡功能减退、姿势反射消失引起的姿势步态不稳、易跌跤。这一症状是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对治疗反应不佳,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下肢拖曳,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随着病情的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转弯或跨越障碍时步态障碍尤为明显,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有时行走中全身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有时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 5、其他: 自主神经症状常见,如便秘、出汗异常、性功能减退和溢脂性皮炎(脂颜)等。吞咽活动减少可导致口水过多、流涎。近半患者伴有抑郁和(或)睡眠障碍。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痴呆。 六、实验室检查 血、脑脊液常规检查均无异常,CT、MRI检查亦无特征性改变,功能性脑影像PET或SPECT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以18F一多巴作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可显示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以125I-?-CIT、99mTc-TRODAT-1作示踪剂行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可显示功能显著降低,在疾病早期甚至亚临床期即能显示降低;以123I-IBZM作示踪剂行D2多巴胺受体功能显像其活性在早期呈失神经超敏,后期低敏。另外,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能在少数家族性PD患者中发现基因突变。 七、诊断 诊断标准有:UK脑库诊断标准、中国诊断标准、日本诊断标准、欧盟诊断标准等。目前主要采用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 1、纳入标准:运动迟缓(随意运动↓,进行性言语和重复动作幅度变小),至少符合下列表现之一:①肌强直;②4~6Hz静止性震颤;③姿势不稳(并非由视觉、前庭功能、小脑或本体觉障碍引起)。 2、支持标准:①单侧起病;②存在静止性震颤;③进行性病程;④症状长期不对称,起病一侧症状最明显;⑤L-dopa反应良好(70%~100%);⑥L-dopa诱导的舞蹈症;⑦对L-dopa有反应持续5年或以上;⑧临床病程10年以上。 3、排除标准:①反复卒中史,帕金森样症状阶梯性加重;②反复头部外伤史;③明确脑炎病史;④症状出现是有镇静药物治疗史;⑤症状持续缓解;⑥3年后仍表现为严格单侧症状;⑦核上性麻痹;⑧小脑症状;⑨早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⑩早期严重的痴呆、记忆、语言和行为异常;⑪Babinski征阳性;⑫CT检查发现有小脑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⑬大剂量L-dopa治疗无反应(排除吸收不良);⑭MPTP接触史。 八、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鉴别。在所有帕金森综合征中,约75%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约25%为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约为80%,提示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体征不对称、静止性震颤、对多巴胺替代治疗敏感。 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病因可寻,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相关病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继发于甲型脑炎(即昏睡性脑炎)后的帕金森综合征,目前已罕见。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一般是可逆的。拳击手中偶见头部外伤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老年人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引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卒中史,步态障碍较明显,震颤少见,常伴锥体束征。 2、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不少神经变性疾病具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这些神经变性疾病各有其特点,有些有遗传性,有些为散发性,除程度不一的帕金森症状外,还有其他症状,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发病早且严重的痴呆(路易小体痴呆)、角膜色素环(肝豆状核变性)及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另外,所伴发的帕金森症状,常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3、其他:早期患者需与特发性震颤、抑郁症、脑血管病鉴别。特发性震颤较常见,1/3有家族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唯一表现,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或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显著减轻。抑郁症可伴有表情贫乏、言语单调、随意运动减少,但无肌强直和震颤,抗抑郁剂治疗有效。早期帕金森病症状限于一侧肢体,患者常主诉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若无震颤,易误诊为脑血管病、仔细体检易于鉴别。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20 22:19:03
  • 二.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和治疗 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传统的中医治病,依赖望、闻、问、切进行辨证论治。因此,传统中医书籍中没有高血压病名的记载。高血压病患者有许多症状,可有头痛、眩晕、心悸、胸痛等,由于有心、脑、肾等损害,甚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综合这些现象,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国标规范病名:“风眩”。 类似于高血压病的描述,历代医家有了许多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是以头痛颠疾,下虚上实。”《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认为:“是以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是产生眩晕的主要原因,开创了因痰致眩的先河。金代刘元素认为:“风气感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火。而木复火,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张子和认为:“眩晕眼涩,胸中有宿元化的痰”。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痰湿者,有火痰、七情郁而生痰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认为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清代王清任认为:瘀血可以导致眩晕、头痛。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相关症候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阐述。 2.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部肝、肾、心、脾、冲任两脉等脏器经脉阴阳失去平衡所致,引起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七情六欲过度、饮食劳伤及年老体衰等。 肝:在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所称的肝,不能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肝混为一谈,它在作用上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一部分西医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精神情绪活动和肝的关系也很密切。古人以为“大怒伤肝”,也说明了高血压病与肝的关系。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到肝的阴阳失衡,可以产生“肝阳上亢”和“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肾阴精受到煎熬而亏损,产生肝肾阴虚。 肾:在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生机制中亦占重要地位,而与情绪关系相当密切。《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说明七情与肾的关系。过度的酒色烦劳是促使肾阴亏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这是饮食起居与肾的关系。中医所称的肾,与西医所称的肾不尽相同。它在机体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储藏五脏六腑的阴精,是真阴的根源,同时又蕴含着命门的真阳。这些都是人体物质与机能的基础,只宜保藏,不宜亏耗。因此肾病多属虚证。肾脏真阴亏损时,首先影响到肝,肾与肝是子母关系,肾水不足,便易导致肝阳上亢的病变。肾的阴阳相互依附,阴虚之后,则阳亦亏损,而成阴阳两虚。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环节。 心:是内脏的主宰,它不仅指现代医学所谓的统帅全身血液循环。《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思维都是心的功能表现,而且这些功能活动又关系到五脏六腑的活动,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属水,心属火,水火必须相济,如肾阴虚则心火上炎。另外,心主血,肝藏血,心与肝在生理上也有密切联系。当肝阴不足时,除了肝阳上亢外,同时也能使心火上炎,而心火过盛,反过来又使肝阴亏损,高血压病的病程演变中,很多环节都同心的功能异常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营养以及化生人体必需之气血水液,并统摄血液。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也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冲任:是属于奇经八脉的范围之内,中医把它应用到高血压病是一个新的发展。冲任的生理作用,同现代医学内分泌作用有相似之处,冲、任脉与督、带脉相通,连成一体,同肝肾经相连接,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机体内阴阳失去平衡,不论发生在肝、肾、心、脾任何一脏,都能引起高血压病。冲任机能的不平衡,也可以成为形成和加剧高血压病的原因。 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十分详细确切。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联系目前临床实际,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肝阳上亢:多因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而肝火上炎、或劳伤过度或年老体衰,阴血虚损,失于滋养,以致阴不涵阳,肝阳失去制约引起肝阳上亢。 (2)肝肾阴虚:肝肾同源,同居下焦。肝属木,肾属水,两者为母子关系。两脏有病,往往相互影响。子病可以及母,母病可以及子。若肝阳上亢,不但耗伤肝阴,亦可损及肾水;而肾阴不足或纵欲伤精,则水不涵木、枯涸肝肾。 (3)痰湿中阻:脾主运化水谷,若嗜酒肥甘,饥饱无常,或思虑劳倦,伤及于脾,可使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阻滞中焦,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蒙蔽清窍,发为眩晕。痰浊郁而化热,痰火相犯,蒙蔽窍隧,则眩晕加剧。肥胖之人患高血压病,多属此种类型。 (4)心肾不交: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之人,肾阴暗耗,不能上承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相火上炎,引动心火,心火不能下济于肾,肾水不能上滋于心,心肾失交。此型在高血压病中常见。 (5)气阴两虚: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或病久伤及脾胃,元气无生化之源,导致气虚;肝火肝阳亢动日久,伤津耗液;亦可在治疗中误用过多寒凉之品,伤及阴液,导致气阴两亏。 (6)阴阳两虚:阴阳互根,阴平阳秘,人乃康健。阴虚日久,则会影响阳气的充足,产生阴损及阳的病理过程,导致阴阳两虚。高血压病后期,往往既有阳虚症状,又有阴虚症状,病情比较复杂难治 (7)冲任失调:妇女进人更年期,则可出现冲任失调,肝肾不足。由此髓海不充,元神之府被扰,出现高血压病的诸 多症候。 (8)瘀血内停: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瘀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环节与瘀血有关。忧虑郁怒,五志过极,肝气阻滞,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痰浊内停,影响气机,滞气碍血,可致瘀证;阴虚内热,煎熬津血,血凝成瘀;阳虚内寒,血失温煦,行滞生瘀。瘀阻脑络,清窍失聪,眩晕渐作。 3.治法治则 治疗目标:“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黄帝内经》) 治疗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1治标法则: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见证,一般都应用于早期病员,也可贯通于高血压病的各个治疗阶段。治标的法则包括平肝潜阳、宁心安神、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等。治标法则可以单独应用,但临床上往往与治本法则相参应用。 (1)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头晕头痛、面红升火、目赤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弦等症,是高血压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平肝潜阳法亦是最常用的临床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平肝潜阳法能够平熄肝阳,潜降肝火,缓解高血压病患者交感神经亢奋症候群。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天麻钩藤饮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提高耐缺氧能力,舒张周围血管,增加心脑血**。能缓解头晕耳鸣、心悸等症。据中药药理文献报道,其他平肝熄风类药如白蒺藜、代赭石等都有降血压的作用。由于高血压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多有头晕髡偷雀阳上亢症状。因此,治疗过程中一般都考虑用平肝潜阳之品。 (2)祛痰化湿法:适用于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员,尤其是偏于肥胖者。因痰浊内停,肝阳扰动,痰浊随肝阳之升**清窍,产生临床诸症。除眩晕外,还伴有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缓。此法能平肝化痰,和胃化湿。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理研究发现该方剂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3)宁心安神法:适用于高血压病早期患者。在其他症型中出现心悸不宁等亢奋之证亦可选用。常因为肝郁化火,肝阳妄**心神,或由于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神被扰而产生心烦、失寐、多梦、胸闷、心悸等症。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必要时佐以重镇安神之品。高血压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亢奋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宁心安神之品能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一般选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 (4)活血化瘀法:适用于高血压病中的瘀证患者。临床除有头晕头痛症候外,还可见到口唇紫暗、胸闷心痛、手足发麻、脉弦细涩、舌质紫黯等。目,不少学者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瘀证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这类病人往往出现舌下静脉畸形扩张、左心室扩大等,采用活血化瘀之品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粘稠度,改善血小板功能,对降低血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选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还可以加丹参、生蒲黄、童子益母草、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同西医治疗高血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扩血管之药相类似。 2、治本法则主要是调治阴阳,使阴阳平衡,包括滋补肝肾、阴阳同补、调摄冲任等。 (1)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以阴虚为主的高血压病患者,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晚期。由于情志化火,灼伤津液,肝肾阴液受损而产生眩晕、心烦、口干、面红升火、心悸、失眠、腰酸、目涩、舌红、脉细涩等症状。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不少学者认为六味地黄丸能够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压。 (2)阴阳两补法:适用于长期高血压病患者,一般为高血压晚期。由于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或素体阴虚,阴损及阳,或高年肾元亏损,肾阳不足而导致阴阳两虚。常可见到头晕作胀、面红升火、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浮肢肿、大便溏薄等症状。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 (3)调摄冲任法:适用于更年期妇女。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而出现月经不调,血压在月经期间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在血压波动一段时间后持续升高。还可以见到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失眠多梦、汗出过多、耳鸣、腰酸等。治疗以调摄冲任为主。一般选用二仙汤。二仙汤有明显降压作用,其中黄柏、仙灵脾降压作用尤为明显 4.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既是疾病一定阶段的反映,又是疾病动态发展的结果。高血压病早期往往以肝阳上亢或痰湿内盛型为主。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病情可不断演化。肝阳上亢由于阳亢日久,暗耗阴液,导致肝肾阴虚;痰湿内壅,恋滞,化热,损伤阴液,亦可转化为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引动肝风,可以转化为肝风内动型;肝肾阴虚,久之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高血压病由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血行受阻而导致瘀血内停;瘀血停阻于内,又同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等证型交互在一起,使病情错综复杂。 综合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我们把高血压病分成肝火上炎、痰湿内盛、肾阴不足兼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阴两虚、心肾不交、瘀血内停、冲任失调、阴阳两虚等9个类型。 1.肝火上炎型 [主症]头晕作胀,头痛,面红目赤,胁痛,口苦,少寐多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象弦滑数。 [治则]清肝泻火。 [方药]生磁石30克,生槐米30克,青葙子30克,怀牛膝12克,当归12克,苦丁茶15克,茺蔚子12克。 如失眠,加朱砂安神丸5克,睡前30分钟吞服。大便秘结加当归龙荟丸3克,或加柏子仁9克,瓜蒌仁15克,血压较高者加羚羊角粉吞服。每日2次,每次0.3克。本证亦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味进行治疗。 2.痰湿内盛型 [主症]胸闷,恶心,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蒙,倦怠,多梦,纳呆,脉弦滑,舌淡紫,苔白腻。 [治则]平肝化痰,和胃降浊。 [方药]白蒺藜30克,钩藤12克(后下),天麻12克,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瓜蒌皮30克,车前子9克,菖蒲12克,丹参30克。 如见烦热呕恶、胸闷气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痰郁化火症,加天竺黄12克,黄连6克。身重麻木甚,加胆南星9克,地龙9克。纳差者加谷芽15克,六曲15克。本证亦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出入进行治疗。 3、肾阴不足兼肝阳上亢型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咽干,五心烦热,面红升火,口渴欲饮,唇红舌绛,不寐多梦,小便热赤,脉弦细数,苔中根黄腻,舌红。 [治则]滋阴生津,平肝潜镇。 [方药]生地12克,知母9克,白蒺藜30克,钩藤12克(后下),玄参9克,北沙参12克,夏枯草30克,丹皮12克,怀牛膝9克,童子益母草30克。 血压较高者加羚羊角粉分吞。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6克,小便赤热,寐不熟,加淡竹叶9克,益元散30克。本证亦可用六味地黄丸出入进行治疗。 4.肝风内动型 [主症]头晕作胀,不能转动俯仰,视物模糊,目赤,步履不稳,肢体麻木或抖动不已,脉弦紧滑数,舌体偏斜,颤动,舌质红,苔黄腻,或有烦躁不安等中风先兆。 [治则]镇肝熄风 [方药]水牛角30克,生石决明30克,生槐花30克,生地12克,生赭石30克,明天麻12克,钩藤9克(后下),青葙子12克,童子益母草30克,肢体麻木加稀莶草30克,臭梧桐30克。便秘加生川军6克,并用灵磁石30克加强重镇熄风的作用。加地龙通络利尿。本证亦可用镇肝熄风汤出入进行治疗。 5、气阴两虚型 [主症]眩晕时作,少气乏力,口干心烦,面红升火,动则气短,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脉细。 [治则]益气养阴,佐以平肝潜阳。 [方药]太子参15克,黄芪30克,怀山药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2克,北沙参15克,丹参30克,白蒺藜30克,稀莶草30克。 若心神不宁,心悸甚者加枣仁9克,远志9克,茯神9克,五味子12克,柏子仁9克。大便溏薄者加焦白术12克,木香9克,乏力气短明显者,重用黄芪。本证亦可用生脉饮加减治疗。 6、心肾不交型 [主症]眩晕,头痛,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药]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龟版12克,白芍12古,生地9克,山萸肉9克,白蒺藜30克,珍珠母30克,灵磁石30克。 若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30克,煅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阴虚明显者加天冬12克,玉竹12克,鳖甲12克。滋阴必泻火,症重加知柏各6克,知母本是滋肾阴,与龟板、生地等,本证也可用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等加减治疗。 7.瘀血内停型 [主症]头痛日久,固定不移,头晕阵作,胸闷,时有心前区痛,手足麻木,脉细涩,舌紫。 [治则]活血化瘀,佐以潜镇肝阳。 [方药]丹参30克,生蒲黄,当归12克,泽兰12克,益母草30克,牛膝12克,桔梗9克,黄芪15克,郁金9克,车前子12克,杜仲15克,白蒺藜30克。 血压偏高者加天麻12克,稀莶草30克,钩藤12克(后下)。气虚明显者用黄芪30克,怀山药12克。阳虚明显者加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阴虚火旺明显者加龟版12克,鳖甲12克,地骨皮12克。本证亦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8.冲任失调型 [主症]正值更年期阶段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寐,胁痛,全身不适,血压波动,脉弦细。 [治则]调摄冲任。 [方药]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杜仲12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硃茯苓12克,牛膝12克,车前子9克。 血压偏高者加白蒺藜30克,生磁石12克,稀莶草30克。心悸,情绪不宁用磁朱丸分吞。本证亦可用二仙汤、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 9、阴阳两虚型 [主症]头晕作胀,面赤如妆,背脊寒凉,耳鸣,腰酸,阳痿,遗精,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细数,苔白 而滑,舌淡带青。 [治则]滋养肝阴,温补肾阳。当归2克,生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怀牛膝9克,附块12克,巴戟肉12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磁石9克。 若见阳痿、遗精,加复盆子12克,金樱子9克,杜仲12克。大便溏薄者,可加四神丸治疗。本证亦可用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加减治疗。 5.钱士明教授临床心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高血压病患者在我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年轻化趋势日趋严重。高血压病作为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诱发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钱士明教授结合中西医对高血压病治疗的不同优势,认为中医在对降低血压的及时性上没有西医迅速,但是中医在对血压整体稳定的控制具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尤其是对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医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钱士明教授认为,高血压病多由于年高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饮食失调,痰热内阻;劳累过度,肝肾失调等因素引起,久病必伤及气阴,亦可造成瘀血内停。故钱士明教授治疗高血压病多从滋补肝肾,补益气阴,活血化瘀,兼以平肝熄风化痰论治。常选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药用太子参、酸枣仁、潼白蒺藜、丹皮参、赤白芍、生熟地、杜仲、枸杞子、菊花等进行治疗。钱士明教授结合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认为高血压病中血管顺应性的降低与中医中的淤血内停有关,故钱教授非常注重活血化瘀、软化血管药物的运用,如炙黄芪、葛根、酸枣仁等,但钱教授提出对于活血化瘀效果比较好的虫类药地龙、水蛭等要慎用,以免引起药物过敏;同时钱教授注重高血压病易对心脑肾造成,每每在处方中加入紫河车、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保护心脑肾,体现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钱士明教授强调,要正确认识中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种的优势,不能过于盲目的相信其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对于年轻的中医来说,要充分借鉴西医的诊疗手段,要密切关注高血压病对于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影响,全面科学的认识高血压病,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06 17:37:09
  • 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适当降低升高的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显著降低血压。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体质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身高(米)2]和腰围。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中心型肥胖的程度。成年人正常体质指数为18.5~23.9kg/m2,在24~27.9kg/m2为超重,提示需要控制体重;BMI≥28kg/m2为肥胖,应减重。成年人正常腰围<90/85cm(男/女),如腰围≥90/85cm(男/女),同样提示需控制体重,如腰围≥95/90cm(男/女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06 17:36:22
  • 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近年来重视动脉弹性功能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现在已知,覆盖血管内膜面的内皮细胞能生成、激活和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例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1)、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因子(EDCF)等,调节心血管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氧自由基产生增加,NO灭活增强,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反应等均影响动脉弹性功能和结构。由于大动脉弹性减退,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反射波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出现收缩期延迟压力波峰,可以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06 17:33:21
  • 二.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 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传统中医没有关于冠心病名称的记载,根据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证的范畴,早在《内经》和《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对厥心痛症状的描述“痛如以锥针刺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所记述的症状,均包括冠心病的心前区疼,而其治疗,则偏重于通阳为主。后世在治疗上进一步发展,如《类证治裁》的厥热心痛用金铃子散;痛久血淤,阴邪聚结,用参附干姜以温散阴邪,《世医得效方》追暴痛用苏合香丸等。 2.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寒凝气滞,淤血和痰浊阻碍“心”脉,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胸骨后疼痛、胸闷、胃脘胀痛、心悸气短、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若气血运行严重障碍,使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失调,可致气阴两虚,甚则进一步发展为气脱亡阳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四肢冰冷、发绀、脉微细。故冠心病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以心神不宁、气滞血淤、痰浊内阻、胸阳痹阻、肝肾阴虚、心脾两虚为基本的病理变化,但临床最常见的还是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为多。其发病演变过程是: (1)心神不宁突受惊恐,惊则气乱,神志不宁。恐则气下,恐则伤肾,精气虚却,不能上丰心神故心悸――心虚不能藏神、肾虚不能藏精。肾水不济心火――心肾不交。 (2)胸阳痹阻思虑过度、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脾虚,致使血液来源不足,脾虚不运化水谷精微,心神失养;心虚,致神不潜藏――心脾两虚。此外,脾虚更不能运化水湿,形成痰浊,上储于肺,壅塞肺气,致使肺的宣发功能失调,胸阳不振,气机受阻,阴邪阻痹。 (3)气血不足久病体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致气血两亏――心失所养 (4)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久病、体弱、失血、思虑、忧伤、劳倦均导致肾阴亏损,不能上滋心阴,心阳独亢——阴虚火旺。 (5)七情内伤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暴怒气逆,致肝气郁结,气滞血淤,肝气犯胃,木盛克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食滞中焦,则水谷之精微聚而为痰,气郁化火――气血痰火壅滞不通。不通则痛。 (6)湿热中阻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嗜好烟酒、辛辣炙品,湿热中阻,上扰心神――蒙闭心窍。 (7)气滞血淤喜静恶动,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体力活动过少致使气血运行缓慢,久而久之,气滞血淤――心脉痹阻。 (8)阳气衰弱久病之后,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心脉,故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上凌于心——水气凌心。 3.辨证论治 (1)气滞血淤型: 临床表现:心胸刺痛,夜间痛甚,气短,胸胁胀满,善太息,遇情志变化而发病,心烦不安,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舌苔厚腻,脉弦涩。 立法:疏肝理气,活血化淤。 方药:丹参饮加郁金、青皮、柴胡、香附。药用丹参,檀香,砂仁,郁金,青皮,柴胡,香附等。 (2)胸阳痹阻型 临床表现:胸痛彻背,心悸气短,胸中闷塞,甚则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或厚腻,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丹参、茯苓、枳壳、红参并加服冠心苏合丸以辛通阳、芳香化浊。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桂枝,丹参,茯苓,芍药,薏苡仁等。 (3)气郁化火型 临床表现:面赤,心悸气短,头痛头晕、左侧胸前区疼痛,时发时止,伴烦躁不寐、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立法:平肝潜阳,理气活血。 方药:冠心病2号加二至丸。药用丹参,桃仁,红花,郁金,香附,天麻,钩藤,枳壳,栀子等。 (4)气虚血淤型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神疲气短,劳则易发,自汗,动则汗出,甚则大汗淋漓,形寒喜暖,舌淡有淤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通络。 方药:益心汤方中重用黄芪和党参养心益气为君,辅以葛根,丹参、赤芍、降香、山楂活血通脉,佐以决明子疏通上下气机。药用党参,黄芪,桂枝,川芎,降香,红花,山楂,决明子等。 (5)阳虚血淤型 临床表现:脉律不齐,动则心悸,胸闷心痛,倦怠乏力,面白肢凉,舌质淡紫,脉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复脉,行气化痰祛淤。 方药:复脉定痛汤加减。药用附子,干姜,肉桂,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红花,当归,丹参,檀香,降香,木香,川芎等。 (6)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心痛,短气,心悸,自汗,口干咽燥,少津,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党参,桂枝,干姜,麦冬,生地,阿胶,大枣,胡麻仁,太子参,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川芎,红花等。 (7)阳气虚损型 临床表现:心痛,短气,心悸,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痛,腹泻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阳补虚。 方药:理中汤加金贵肾气丸加减。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丹参,红花,川芎,红景天等。 (8)阳虚欲脱型 临床表现:心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甚则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数,或结代,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或者独参汤加减。大剂量人参,附子,干姜,龙骨,牡蛎等。 4.钱士明教授临床心得 钱士明教授从事心血管方面研究及临床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对冠心病治疗的独到见解。钱士明教授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中“心悸”“胸痛”等范围,冠心病发生多由于气滞血瘀,瘀阻心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又有久病致心血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钱士明教授认为冠心病常见为气滞血瘀及心脉失养,同时又非常注重人体气血失调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尤其是肝肾不足,精血失源,气血不足,进而导致气虚则瘀,血虚则瘀,从而产生心脉痹阻之象,故钱教授临证时针对气血不足,精血不足症候时常以补益气血阴精为主,药用阿胶、紫河车、枸杞子、酸枣仁、鹿角胶、制龟板、生晒参等为主,配合以活血化瘀之丹皮、丹参、赤芍、白芍、红花、川芎、红景天等及补益脾胃之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为伍,再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适时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现结合临床实践,对冠心病的治疗运用中西两套方法较单用西医西药或中医中药一法为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对急诊如心肌梗塞或伴有并发症的,西医西药的扩冠、溶栓等抢救及介入技术在心血管方面广泛运用,但中医在预防、缓解期、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被患者所接受认可。治疗冠心病应该从中医的角度去辨证论治,掌握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变化,本虚主要是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是主因,标实是气滞、血淤、痰湿,郁火是关键。其次是五脏的虚损即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都导致心痹的发生。因为,心主血脉,主汗液;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肾纳气,主一身之阳气,任何原因导致其中的一脏器功能发生异常,都能造成气血运行障碍,久而久之,产生虚实错杂的病变。用药方面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灵活选用下列药物:丹参,黄芪,川芎,赤芍,红花,郁金,降香,地龙,田七,葛根,太子参,桂枝等。这些药具有关报道经现代医学研究,有的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性,降低血粘稠度,改变红细胞变形能力作用,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有的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凝血,防止血栓形成;有的是在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取得较好疗效。尤其是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不拘一方一药。单纯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电图 S-T 段下移、T 波倒置,很快恢复正常并且能够消除临床症状。不易复发。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06 17:30:55
  • 根据休克纯属心源性,抑或尚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存在,而分别处理。 (1)补充血容量:估计有血容量不足,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低者,用右旋糖酐40或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输液后如中心静脉压上升>18cmH2O,肺小动脉楔压>15~18mmHg,则应停止。右心室梗死时,中心静脉压的升高则未必是补充血容量的禁忌。 (2)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不升,而肺小动脉楔压和心排血量正常时,提示周围血管张力不足,可用多巴胺[起始剂量3~5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2~8μg/min,亦可选用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3~10μg/(kg·min)]静脉滴注
    钱士明 主任医师 2016-03-06 17:29:46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