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7条结果

  • 精神康复科办成快乐园地 2017年兼任精神康复科负责人后,拟定切实可行的精神康复科运行计划,带职工考察学习,扩大了闲林院区的精神康复团队,建立了全流程规范。闲林院区的精神康复治疗,开展了八段锦、音乐治疗、心理剧、手工制作、书画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康复师带上康复器具,下病区治疗,其乐融融。通过精神康复治疗,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让患者了解疾病,消除病耻感,改善配合度,增加社交活动,维持工作技能,为患者返回社区进行了有效的准备,让患者能更好的回归社会。患者们踊跃参加,平均每天治疗三百余人次。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时刻听从党的召唤,积极参与灾难救援
    张滢 副主任医师 2018-08-17 09:52:40
  • 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成立多年,在患者原有药物、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心理功能康复,认真训练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行为技能,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及应付应激技能等,使患者能够重新融入社会。所以,在我院经过药物和康复治疗,出院后复发率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好。 我们应用经颅磁刺激(TMS)、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康复治疗、运动疗法、职业功能训练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本身和药物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让患者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社会应激事件和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剧、集体心理治疗来进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包括使患者了解药物对
    张滢 副主任医师 2017-10-20 10:32:19
  •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男,38岁 1、96年诊断为躁郁症。 2、从1996年至今先后5次发作:96年、97年、06年、09年、2011年。 每次发作的症状都类似,先躁狂、后抑郁。躁狂症状较突出,自认为了不起,易激惹,且伴有夸大妄想和钟情妄想。后面3次发作抑郁不明显。 3、在间歇期,完全正常。 1、96年、97年在当地医院医治,躁狂时服用碳酸锂和氯丙嗪;抑郁时,服用碳酸锂和阿米替林等。06年、09年服用碳酸锂和思瑞康,由于思瑞康对他副作用较大,最近这次服用碳酸锂、卡马西平和阿立哌唑。目前症状完全控制,只是思维较迟钝,工作效率低,嗓子发音困难。 2、97年发病康复
    李达 主任医师 2018-07-13 08:01:06
  • 、康复医学科、精神康复科、麻醉科、体检科、检验科、特检科、医学影像科等医技科室和功能检查室。康复治疗区专门设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神经调控修复治疗、高压氧治疗及功能评定等项目;“在座谈会中,沈院长表示医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医疗质量、重视医疗安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服务品质等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我院的发展定位。在医疗发展道路上一直紧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致力于将赫尔森打造成为一家“综合实力雄厚,专科特色明显”的三级康复专科医院;二是介绍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进一步创新技术,我院引进临床康复前沿技术——神经调控
    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 健康号 2019-03-27 14:17:46
  • 本文的中文稿进行分享。第一作者马小玲(化名)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是由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陆江波个案管理员)和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曾永康教授)合作开展的“无锡地区精神病人综合性支持性就业服务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文中讲述了马小玲的童年、患病经历和接受康复服务的整个心路历程。我想不管是精神病人还是病人的家属、邻居、同事、上司、精神康复服务的提供者、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均能从此文中感悟到……。成长背景我叫马小玲,是一名中国女孩。出生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城市。我和许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样,是一个独生女。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性格开朗,乖巧懂事,心灵手巧。我很喜欢和我的小伙伴一起
    李达 主任医师 2018-07-13 08:00:20
  • 原创 2017-07-14 精卫OT 无锡精卫作业治疗部 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编者按:本文第一作者马小玲(化名)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是由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陆江波个案管理员)和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曾永康教授)合作开展的“无锡地区精神病人综合性支持性就业服务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文中讲述了马小玲的童年、患病经历和接受康复服务的整个心路历程。我想不管是精神病人还是病人的家属、邻居、同事、上司、精神康复服务的提供者、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均能从此文中感悟到……。 成长背景 输入 我叫马小玲,是一名中国女孩。出生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城市。我和许多80年代出生的
    张兰 主任医师 2018-12-11 14:50:48
  • 温水煮青蛙的畅想❍从温水煮青蛙实验说起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最早来自于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40摄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缓慢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从量变到质变在这个故事中非常完美的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来灾难的道理。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但有意思的是,温水煮青蛙并不总是成功的。同样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的结果确是不同的。实验一:奥克拉何马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霍奇森。霍奇森研究的是不同种类的两栖类对温度的反应。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两栖类是冷血动物,也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整。霍奇森研究的,就是两栖类可以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霍奇森选定的加热速率,是每分钟2华氏度,也就是差不多1.1摄氏度。霍奇森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装载的容器允许,青蛙还是会跳出来的。基于此,霍奇森宣布,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错误的。实验二:1872,一个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thermal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所以你看,原来一个寓言故事现在就变成了一个科学故事了。这个科学故事的核心的关键点就是青蛙所能分辨的最低的温度变化。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来表示——阈限。阈限Threshold青蛙在每分钟0.2摄氏度的情况下无法分辨温度的变化,这就是说明青蛙的感觉器官对于温度变化率的阈值是大于0.2度的。所以当温度变化少于0.2度的时候,青蛙就觉得温度没有变化。人类也是一样的,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在蒙眼的情况下,用两根钝头针一起刺在皮肤上,如果两根针的距离太近,有很多人就没办法分辨这到底是一根针还是两根针。事实上两根针相距3cm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分辨。还有比如重力感觉的差别,有的人就可以分辨相差1g的不同砝码,有的人却只能分辨相差10g的砝码。除此之外还有视觉,嗅觉,听觉,温度觉,平衡觉等等,几乎所有的感觉都有这样的差别。人类的区别其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你怎么这么笨!我都这么明显的暗示了你竟然还没明白。有的女生对着心仪的男生暗送秋波,男生表示你瞪我干嘛。女孩子心头一万头马飞奔而过。老婆今天特意换了一件新衣服,在老公面前转了3个圈,老公表示你挡着我看电视了。有的学生考试的时候竟然能够漏过一道大题,成绩下来之后表示自己真的没看到。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大部分是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阈值不同造成的。有的人能够感受到别的人目光的重量,有的人必须得被人打一巴掌才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所以当我们去讨论“他为什么这样对我”的时候,要先去分辨下他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现。通常来说,女性的阈值比男性低。比如对于重量,体感,温度,嗅觉,色觉等都是女性比男性敏感。但敏感本身不一定是好事儿,过度的敏感也有可能造成很多负面的感受。比如相对于男孩子,女孩子就特别容易怕冷。男性在很多感觉上都不太敏感,但也有一些是有优势的。比如在平衡觉,动视觉,听觉都相对女生有一些优势。所以你会发现最顶尖的体育运动员几乎都是男性,并且最佳成绩远超女性最佳成绩。还有就是男性对于运动的物体是相对敏感的。女司机的恐怖可不只是把油门当刹车那么简单哦。男女在感觉阈限的差异在会造成很多误会,这种误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古诗有那么一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人家都心有灵犀了还得点一下才能通,那么作为心有顾及的我们,可不得多点几下。据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于误解。而误解有一部分其实是来自于感觉阈限的不同造成对世界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去理解他人的世界,你们看世界的镜头都是不同的,有人是单反,有人还在用玻璃呢。希望我们能包容他人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多和不同的人沟通,消除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不做一个“被温水烫死的青蛙”。
    杨成龙 副主任医师 2017-10-07 22:19:23
  • 由于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影响,中国人从物质到心理都非常依恋家庭。 当我们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庭时,父母的的影响就有可能不知不觉进入新家庭。 生活是否幸福,通常在成长的家庭和童年经历中已埋下种子。 所以,一场幸福的婚姻,就是最好的家教。-01-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的心,留给了陌生人。 当父母在外面谈笑风生、殷勤热情,回到家跟爱人却熟视无睹、相对无言,这样的环境,孩子从小感受不到爱,也无法得知幸福婚姻如何相处,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婚姻家庭观。 杨绛给夫妻是这样定义的: 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所以父母一定要谨慎自己的婚姻,“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学习,否则,你不经意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还不知道。 幸福婚姻,需要爱,更需要能力。-02- 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描写他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而在英国读书时,为了照顾杨绛,平日里“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 然后叫醒睡眼惺忪的杨绛,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 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只有在这样相爱、温馨的生活里,孩子能感觉到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这样无形的“家教”,无疑是孩子最好的礼物。-03- 在成年人的心理咨询中,很多问题是因为童年的创伤经历造成的,这种经历你也许已经记不得,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也是导致种种问题的根本。 大家还记得之前火遍朋友圈的那个视频吗? 每个父亲都希望女儿婚后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当他到女儿家去看她时,突然发现女儿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几乎从一瞬间,女儿从一个文静优雅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身兼保姆、妈妈、员工、妻子、女儿的多重身份的女汉子。 父亲很痛心,他很后悔自己这些年给女儿做过的榜样—— 当他看到女儿忙的焦头烂额,而女婿却气定神闲看电视、喝咖啡、玩电脑,女儿穿梭在洗衣房跟厨房之间根本闲不下来,跟孩子的爸爸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就是他在家中和妻子的相处模式吗?一模一样!-04- 幸福的婚姻不求轰轰烈烈,潇潇洒洒,那是偶像剧里的情结,真正的幸福是细水长流,相互陪伴。 就像刘楠所说: 婚姻的真谛是什么?是不折腾,婚姻之后能走到最后的,不是那些当初爱的死去活来、天雷地火的人,是那些特别懒的人,是那些相处起来感觉到不累的人。 理想的婚姻, 是偶尔送上的惊喜,是日日贴心的问安; 是撒娇时的互捏脸蛋,是散步时的牵手揽肩; 是清晨醒来的轻轻拥吻,是入睡之前的窃窃耳语; 是岁月长河中静水流深,是生生不息的相看两不厌。-05- 父母婚姻幸福的孩子,会少走好多弯路,他们会从小在内心获得一种稳定和安全感。更容易相信别人,也更单纯。 他们从小获就得了一种阳光的底色,那是对他们最好的一道保护。 所以,父母能给子女最好的家教,就是婚姻的幸福。
    杨成龙 副主任医师 2017-10-07 22:15:01
  • 不会少责备她。许多母亲还用“告诉你爸”这一威胁来强迫孩子听话,那孩子会对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父亲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父亲便会成为构成一个家庭的必要分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然而,倘若替夫妻俩有各自不同的朋友,那便会产生真正的危险。他们应当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圈子之中,避免因为不同的朋友而分离。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应当紧缠不放,寸步不离,但不应当有什么东西
    杨成龙 副主任医师 2017-08-31 22:05:27
  • 1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一位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2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时候,就会变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作出新的尝试。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产生安全感,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3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这样的人,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但是胜在踏实稳定,耐力悠长,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4母爱如水温柔宽厚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受母亲影响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如今孩子的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而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杨成龙 副主任医师 2017-08-31 21:57:1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