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0条结果

  • 反流性肾病为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预防应从防治原发疾病入手,对于易引起反流的疾病,要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对症治疗,以防反流性肾病发生和进行性加重
    杨草原 住院医师 2018-01-13 11:52:52
  • 反流性肾病临床表现各异。尿路感染发作次数、症状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肾脏瘢痕程度无关,仅有一次感染病史的病例也可有严重反流。儿童发生第一次尿路感染不论其年龄、性别和症状严重程度均应进行有关检查。小儿常在4岁以下发病,以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就诊。内科病者多为女性中青年,多因单侧肾萎缩、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症状、高血压等来就诊。反流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尿路感染和多发生于排尿时的胁腹痛。尿路感染发生率为63%~88%;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4.5%~54.7%,也可为反流性肾病的首发症状,因常在严重瘢痕形成数年后出现,提示膀胱输尿管反流已导致肾小球病变,为预后不良指征。即使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肾功能
    杨草原 住院医师 2018-01-13 11:51:22
  • 反流性肾病的病因是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尿液通过不健全的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反流。生理情况下,输尿管最后一段的活瓣机制的解剖功能完整性能防止这种反流。这一活瓣机制包括:输尿管斜行穿过膀胱壁;输尿管壁特殊的肌组织;输尿管口黏膜瓣。前述活瓣机制解剖功能完整性的改变,将导致原发或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杨草原 住院医师 2018-01-13 11:50:39
  • 炎症、肾实质的纤维化和肾盂肾盏变形表现的患者,而感染性菌尿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被分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因此对于临床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的患者,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应给予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诊断,不能仅仅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有少数经过检查排除反流、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以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即所谓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如果尿路感染引起了严重的慢性肾脏病变,常常是由于存在尿道异常或VUR等原发疾病所致。 当前国内外对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
    吴玉伟 主治医师 2020-03-14 09:46:15
  •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小儿泌尿道感染并发反流者高达30%~50%。泌尿道感染时输尿管膀胱段因炎症、肿胀、变形、而失去正常瓣膜作用。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中伞状大肠杆菌易与尿道上皮细胞结合而削弱输尿管的蠕动功能,使其产生反流,控制感染后反流可渐消失,若炎症迁延反复,则反流持续不易消除。因此,泌尿道感染与膀胱输尿管反流相互影响:泌尿道感染引起或加重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又可以导致或加重泌尿道感染,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小儿泌尿道感染经常复发、迁延不愈,形成反流性肾病,最终导致慢性肾脏病、肾脏萎缩、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杨华彬
    杨华彬 主任医师 2018-08-20 21:02:27
  • 由于临床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非特异性表现,故确诊需依赖影像学检查(膀胱造影等)。下列情况应考虑反流存在可能性:      1.反复复发和迁延的泌尿道感染;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杨华彬      2.长期尿频、尿淋漓或遗尿;      3.年龄较小(2岁)和(或)男孩泌尿道感染; span=尿道感染;--      4.中段尿培养持续阳性;      5.泌尿道感染伴尿路畸形;      6.家族一级亲属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反流性肾病患者;      7.胎儿或婴儿期肾盂积水。尿道感染;--
    杨华彬 主任医师 2018-08-20 21:20:28
  • 1、防治尿路感染定期排空膀胱,最重要的是2次排尿(5分钟内第2次排尿);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治疗最常用,每晚睡前排尿后服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半片连用6个月然后停药观察,若尿路感染又复发则重新开始治疗,疗程1~2年,对磺胺过敏者可单用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亦可用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氟嗪酸)。2、防治脱水应摄入充足水分。因为这种病人不能排出浓缩尿,所以,临床上很易脱水;另外多饮水可降低肾髓质高渗状态,有利于控制感染。
    杨草原 住院医师 2018-01-13 11:52:23
  • 由于婴幼儿的肾脏发育不完善,故婴幼儿发生尿路感染时易引起典型的慢性细菌性肾盂肾炎的肾瘢痕,这种粗糙的肾瘢痕好发生于肾脏的上、下两极。此类肾盂肾炎称为慢性婴幼儿肾盂肾炎或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因肾盏受肾实质形成的瘢痕牵拉,故每块瘢痕组织下可见一扩张的肾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王新良 现有证据表明,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返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肾瘢痕形成机理中起着要害的作用,肾瘢痕的严重程度似乎直接取决于小儿患者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严重程度。最严重的肾瘢痕发生于有肾内返流的患者。 摘自《儿童特殊病家庭养护》,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王新良 主任医师 2020-09-23 06:00:22
  • 尿路感染中原发性VUR高达20%~40%,由于反流的存在,常常引起小儿反复上尿路感染,进而出现肾实质损害,并导致肾脏发育延迟、瘢痕肾形成,可进展为反流性肾病并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肾萎缩甚至肾功能衰竭。 原发性VUR一般随患儿年龄增长有逐渐好转趋势,可能与膀胱内输尿管段和膀胱三角区肌肉的发育成熟有关,输尿管反流的自然消失率与反流程度有关,反流程度越低自然消失率越高,反流程度越重,极少会自行消失。由于反流时上尿路压力增加,引起反复的尿路感染,可引起肾小管损害,此种损害在反流消失后改善。反流持续存在可引起反复上尿路感染,导致瘢痕肾形成,损害肾小球功能。 诊断往往通过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
    石通 副主任医师 2018-10-22 14:58:33
  • 泌尿道感染,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肾脏囊肿形成而出现贫血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 多项研究表明,7岁以前,约8%女孩与2%男孩发生过发热性尿路感染,而部分患儿会表现为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而出现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的孩子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常是因为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儿童泌尿系统发育不健全导致应该只能从膀胱内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尿液反流回输尿管甚至反流会肾脏,导致细菌容易从膀胱迁移到肾脏,明显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长期会导致反流性肾病进而影响肾功能,导致尿毒症。在小于1岁的尿路感染小儿中,超过50%可以发现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情况,甚至在新生儿也发现重度的反流。 宝宝即使如此
    仇丽茹 主任医师 2017-06-21 07:04:34
1 2